作者 | 方歌
编辑 | 计然
或许有人还不知道,特仑苏拍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叫《牛奶是部文明史》的纪录片,于2025年3月6日上线,共《最初的甘甜》《时间的支流》《生命的滋养》《苍茫天地间》《凝聚的灵感》《醇香的奇遇》六集篇幅,以东非的马赛部落为起点,跨越近十个国家,讲述了牛奶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如今,这部由特仑苏打造、联合陈晓卿团队及腾讯视频共同制作的,全球首部牛奶人文纪录片,成了市场上唯一一部讲述牛奶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集均不到40分钟的纪录片里,从东非的马赛部落,到北欧的挪威,到中国内蒙古、云南、岭南……牛奶和当地文明碰撞,书写出了丰富多元的奶食文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牛奶与人类发展的密不可分,看到了成熟品牌为行业创造机遇的格局和行动力,也看到了在流量时代“逆行”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价值和情绪价值的决心。
被误解的牛奶的一生
牛奶在被误解。
19世纪末,美国开启女性职业化浪潮,牛奶一跃成为“养娃”优选,被大肆宣扬。以至于到今天,在大众印象里,牛奶都被与海外文化深度关联。
但它不应该被视作舶来品。
在特仑苏打造的纪录片《牛奶是部文明史》里,牛奶和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深度交融,第一次被以一种全面、温情的形式展现。
中华民族和牛奶的缘分,从茶马古道伊始,在一次次的融合和创新中坚固,如今,神州大地的最南到最北,都有它的身影。
一千五百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奶酪,在大理,饮用牛奶的历史超过千年,明朝杨升庵所编纂的《南诏野史》中,就有过乳扇的记载。岭南地区,牛奶入馔,成为当地的美食名片。甚至,茶马古道的影响跨越千年,在当下,奶茶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出海最亮眼的标签之一。
牛奶与中华文明交融了千年,时至今日,中国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牛奶文化。
关于牛奶的另一个深度误解,大概是“85%中国人乳糖不耐受”。
但事实并不如此。
《柳叶刀》的研究中提到,乳糖吸收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生化状态。而牛奶作为最佳的钙摄入渠道,早就被纳入国人推荐饮食。
然而,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是发展中国家的1/2,奶业发达国家的 1/7。
在《牛奶是部文明史》里,一个冷知识更是得到了普及——乳糖不耐受是能够被治愈的。
人类通常在五岁之后,会逐渐停止产生帮助分解乳糖的酶。但有趣的是,90%以上的北欧人的能够终生消化牛奶中的营养与能量,这背后的基因突变,其实得益于他们长时间的牛奶饮用。如今,他们超六成的钙摄取,源自牛奶和乳制品。可以说,最大程度吸收牛奶营养的体质,是北欧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牛奶给予他们的幸运。
牛奶需要被正名。
总有人要来做这件事。它关乎行业的发展,也关乎消费者的健康。
当下,乳业正面临穿越周期的现实挑战,市场增长趋缓,消费认知混杂,行业亟需一个破局点。而特仑苏打造《牛奶是部文明史》,正试图成为这个支点,以文化内容重塑行业叙事,引领乳业走向更高维的发展路径。
在传统逻辑里,媒体似乎是承担这一责任的主体——作为信息流通的枢纽,它们理应为大众提供真实有效的报道和公共认知服务。然而,随着信息渠道的碎片化与行业门槛的降低,优质内容的供给正在减少,真正能够影响认知、塑造共识的内容越来越少,导致牛奶始终未能摆脱误解。
《牛奶是部文明史》的上线,既为消费者真实还原了历史图景、提供了非说教风的信息增量进而重构了对牛奶的认知,也是特仑苏处于龙头的企业的责任展现,以及作为领航人为行业带来新机遇的格局。
在快流量时代当逆行者:
特仑苏的唯精品论
在直播带货充斥互联网,数据导向的短视频营销被追捧为主流的现在,品牌选择和纪录片团队进行内容共创,看起来似乎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据媒体报道,早在2023年,特仑苏就找到了陈晓卿导演团队,提出想做一部能够展现出牛奶文明的纪录片。巧合的是,那个时候,腾讯视频内部也刚好在做内容赛道的转型,不仅仅是美食,而从中洞见更深层次的文化传递,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纪录片的制作提上日程。
《牛奶是部文明史》的监制朱乐贤老师也曾在纪录片看片会中透露,从前期策划、选题商定到拍摄与后期的制作,很大程度上依托了特仑苏。特仑苏从专业角度提供许多想法及建议。
而这部纪录片,最终历时一年,跨越了十余个国家,用“慢内容”触达观众的内心世界,早就超越了品牌营销的范畴,跃升为价值传递的战略。
在快消行业追求营销即时效果的当下,特仑苏成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逆行者”。“逆行”并非反向选择,而是对更高价值和更长周期的追求。有远见的品牌,不会仅仅停留在即时转化,而是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需要超越功能价值,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情绪共鸣。而特仑苏又一次印证了那句陪伴了国人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品牌标语,“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
20年来,特仑苏一直在为此努力。与此同时,特仑苏将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纳入战略。在最新第四期《苍茫天地间》中,看到特仑苏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在位于黄金奶源带上的中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里建立了绿洲,孕育出了特仑苏沙漠·有机奶,真正做到了以奶治沙,造就了沙漠中的生态奇迹。
更好的理念,更好的环境,导向了真正的消费者视角——更好的产品和健康。特仑苏和消费者共同生长的20年,是产品意识和消费者本位的成长,也是流量时代对初心的坚持。
而这种坚持,最终变成了和消费者高度共鸣,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契合,变成了品牌的绵长生命力和精神内核。
特仑苏正在用身体力行证实一个好企业存续乃至成长的真谛:坚持长期主义,是企业带来真正的高价值增长的必要项,是企业在消费者心中以正能量形象续航的必经之路。
以纪录片为源,让牛奶文明流淌进生活
好的品牌价值传递,永远具有整体性。而真正伟大的品牌,不止于产品销售,而是在创造文化,塑造生活方式,甚至引领行业进化。
《牛奶是部文明史》是品牌文化叙事的源头,在纪录片之外,特仑苏进一步用更立体的方式推动牛奶文化的深度渗透。完成“内容—产品—体验”的三重价值闭环。
内容层面,《牛奶是部文明史》以纪录片塑造文化认知锚点,让牛奶成为文明的一部分。纪录片不仅呈现了牛奶在进化史中的价值,也让消费者从更宏观的角度重新理解牛奶的意义,使“更好”牛奶超越日常饮品,成为健康、文明与美好生活的象征。
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不仅停留在荧幕之上,还被带入产品之中。与纪录片共同上线的联名包装上,六副长卷缓缓展开牛奶的历史文明故事,让消费者在每一次购买时,都能感受到牛奶的文化厚度。
与此同时,特仑苏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与黑珍珠、米其林餐厅推出联名菜单,让牛奶文化真正进入餐桌,以“舌尖上的文明”强化消费者体验。这意味着,《牛奶是部文明史》不仅局限于纪录片这一视觉景观,更是一场关于牛奶文化的现实落地。纪录片赋予牛奶文化厚重的文明价值,而特仑苏则让这一价值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体验,成为当代生活的更好选择。
从文化塑造到产品创新,再到沉浸式体验,特仑苏正在推动乳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迈向文化构建与生活方式塑造的全链路品牌价值升级。这不仅在巩固自身作为乳业领导者的地位,更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从内容创造者到生活方式提供者的跃迁。
事实上,这不是特仑苏第一次进行品牌、消费、文化、内容的四位融合探索。
从乌兰布和·大地演讲《沙漠的奇迹》,到《更好,从提问开始》《更好生长》系列短片,特仑苏跳脱出传统消费品“USP卖点+利益诉求”的叙事框架,以“更好”为理念,与消费者建立长期情感链接。
《牛奶是部文明史》的推出,则是这条价值链的全面串联——作为全球首部牛奶人文纪录片,它首次系统性地呈现牛奶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以知识与审美兼具的方式,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重新理解牛奶,爱上牛奶。不仅填补了行业在牛奶文化叙述上的空白,也通过内容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塑造了更有生命力的品牌认知。
可以预见,《牛奶是部文明史》将成为中国乳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首次为乳业构建深度的文化叙事,让牛奶从单一的营养品跃升为文明的象征,并通过纪录片这一精品内容,让行业具备了更加立体、深远的叙述方式。
这一里程碑式的探索,标志着中国乳业从基础营养供给迈向价值引领,不仅为品牌打造了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也为行业提供穿越周期、可持续增长的全新范式。这不仅是一场营销革新,更是特仑苏带领行业迈向“更好未来”的坚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