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7亿、减员3万,贝壳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上市一年多来,贝壳找房遭遇的波折几乎可以写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了。

2020年8月13日,贝壳找房(以下简称:贝壳)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从那时起到现在的14个月时间里,经历了股价下跌、估值回到原点、创始人左晖离世、裁员传闻、地产政策调控等等事件的贝壳,至今依然未走出困境。

10月,多家媒体报道贝壳裁员消息,在社交软件脉脉上关于“贝壳裁员”的吐槽有几十条。一位认证为“贝壳找房员工”的网友提到,自己毕业到贝壳已工作三年多,10月18日被上级约谈裁员,赔偿拿了N+1,几天后火速离职。

进入2021年,贝壳股价已经从年初的最高点78美元/股跌至21.3美元/股,跌幅达到72.7%。雪上加霜的是,一直坚定看好贝壳的投资人融创近半年一直在减持贝壳股权,减持数量达到5591.7万股。“木头姐”凯瑟琳·伍德(Cathie Wood) 旗下的ARK基金则在三季度直接清仓贝壳股票。

是什么原因导致贝壳“火速”裁员?贝壳又为何不被投资者看好?

1、三个月减员三万人

今年10月份,就有市场传闻称,贝壳对上海地区的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通俗地讲就是“裁员”。

据《财经》报道,一位接近贝壳上海公司的人士透露,被裁人员共200多人,其中贝壳上海研发团队、贝壳金服员工分别裁了100多人,裁员补偿为N+3。除上海外,裁员在杭州、成都、厦门等地均有发生。牵涉的业务部门也不仅限于金融,而是广义的各后台支持部门。

被裁员工接到通知的时间是10月11日,公司要求他们在10月18日前办完离职手续,10月30日,这些员工所在的办公楼将关停。

对此,贝壳曾回应称,今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据此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对于此次调整涉及到的员工,将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妥善安排,同时为其优先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而从Q3财报数据上看,贝壳实际减少的人数或许远高于上面提到的200人。

图源:财报

今年三季度,贝壳的经纪人数量在51.55万人左右,相较二季度的54.86万人下降了6%。也就是说在短短90天中,约有3.31万人离开了贝壳。

造成大减员的根源是三季度不景气的房地产销售市场。

目前,新房和二手房业务分别占贝壳收入的55.84%和41.23%,合计贡献了超过97%的业绩。但是行业下行叠加政策加码,“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整个房地产销售市场遇冷。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累计调控措施超300次,重点城市相继颁布条例,推进楼市精准调控,行业进入寒冬。

中央及地方措施不断,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及经纪业务。二手房价格指导政策通过限制房价及贷款,行业供需端热度均降,以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为主,并向二三线渗透,目前已有10余个城市试点或推广此措施。以深圳为例,措施落地后的二手房交易量走低趋势明显。同时二手房市场降温会向新房市场传递,不利于新房去化。

贝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永东直言:“第三季度,行业充满挑战和艰辛。”

这种“艰辛”传导到业绩上体现为公司各业务条线GTV(交易额)及净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今年三季度,贝壳总GTV为8307亿元,同比下降20.9%。其中二手房交易GTV为3782亿元,同比下降34.3%;新房GTV为4101亿元,同比下降2.5%;新兴和其他服务的GTV同比下降20.4%至423亿元。

交易额下降的同时,贝壳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贝壳三季度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7.65亿元。这也使得贝壳经历了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扭亏为盈后,再度陷入亏损泥沼。

中原地产预计,贝壳第四季度总净收入将在145亿-155亿元之间,同比下降幅度约为31.6%至36%。可见,贝壳的未来仍然不乐观。

2、“占山为王”的困局

一般来说,商业化强度较高的垂类平台,能够创造稳定的收入和利润,但问题在于其想象空间有限,因为赛道的天花板是可以预估的。

据《2020下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报告》显示,在房产信息APP这一垂类里,安居客的渗透率达到61.2%,位列行业第一,贝壳找房以25.4%活跃渗透率排在第二。

不过,各公司为了证明自己是“老大”,通常都会找有利于自身的维度。安居客拿渗透率说事,贝壳就强调成交额。在贝壳的招股书里就提到,按照GTV计算,贝壳是中国最大的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

图源:Mob研究院

显然,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贝壳找房都是房产交易这个赛道的头部玩家。过去三年,贝壳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2.31%、60.63%和53.17%,基本做到了每年一个大跨步飞跃,这是垂类平台创造稳定收入的最好证明。

但是对贝壳来说,营收规模不断增长固然可喜,但增量由谁创造同样重要。

贝壳的收入可以分为来自链家的收入和来自关联平台的收入,通俗点讲即来自自己平台的收入和来自“入驻”企业的收入。

今年前半年,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贝壳的GTV增量几乎都来自于关联品牌。与去年二季度相比,贝壳上关联品牌的新房GTV增加了42.78%,二手房GTV增加了25.6%。而链家,无论是新房或二手,交易额不但没涨,还有小幅下跌。

再看绝对值,今年二季度关联中介二手房交易额反超链家,新房交易额已是链家5倍。

对于现在的贝壳来说,平台式的扩张是把双刃剑。入驻的中介品牌增多,带来的交易额上升,证明平台对外赋能的能力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但是,这个阶段规模效应还没带来成本缩减,而服务平台上经纪人的增值服务也尚未成熟,贝壳不得不以损失利润为代价扩张。

市场好、股价高时,贝壳采取积极的扩张战略尚可,但现在内忧外患之下,保守的打法还是要开源节流,于是减员就顺理成章了。

现金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而贝壳的第三季度的现金流也不好看。三季度期内,贝壳的自由现金流为-11.5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2.13亿元大幅下跌。

平台模式的困境再加上自身现金流的问题,让部分投资者选择“放弃”贝壳股票。

2017年,融创就以26亿元收购链家6.25%股份,这也是链家的C轮融资。2019年3月,贝壳公司创始人左晖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平移到贝壳找房。贝壳经过几轮融资后,融创中国持股比例有所稀释,但仍有约4.4%的股份。

不过,自今年6月1日起至10月28日,融创累计减持贝壳5591.7万股,共计5.54亿美元。这是融创买入贝壳之后首次减持贝壳的股份。融创的减持,让贝壳的股价遭受重击,在融创减持的期间内,贝壳股价由52美元/股,跌至最低时的15.15美元/股,跌幅接近70%。

11月12日,“木头姐”凯瑟琳·伍德(Cathie Wood) 旗下的ARK基金披露了其三季度13F文件,文件显示该基金三季度ARK清仓了贝壳股票。

他们的减持,也引起了更多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3、房地产进入存量市场

更为艰难的是,贝壳面临的竞争已经不只来自同行业的对手,还有一众互联网大厂。

国内以BAT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以及以字节跳动、快手为代表新巨头都在将手伸向房地产交易领域。先看百度,2020年百度正式上线了房产交易服务平台——百度房产,是为用户提供看房购房服务。其网站目前提供查看全部楼盘、热销好房、最新开盘等楼盘、房屋的信息,还设置了买房前所需的知识栏目(刚需必备、地铁精选),以辅助买房者的需求。

同样在2020年,天猫宣布成立“天猫好房”平台,易居与阿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合资公司,首期投资金额为50亿元,其中阿里持股85%,易居持股15%。除了天猫,各家开发商都在淘宝上开了自己的官方旗舰店,并且借着“直播带货”的热潮开始卖房,如刘涛就在淘宝直播里帮碧桂园卖房,主持人谢娜也用20分钟直播帮中南置地卖出72套房。

腾讯虽然很少亲自下场,但是也通过投资参与到房地产服务中。乐居、链家、贝壳找房等房屋信息和中介公司背后都有腾讯的影子。

今年以来,字节跳动在地产领域的工作也十分频繁。9月,字节跳动收购了北京麦田旗下的一家房产经纪公司;10月8日成立了福建好房有幸,借此拥有了一张中介牌照;4天后,字节跳动间接全资入股的兰州好房有幸,经营范围仍然是房产经纪。可以看出,字节跳动涉足房地产中介并非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

2021年3月,快手向外界高调介绍了“理想家”业务,目标是打造房产家居“内容及商业”生态闭环,帮助“老铁”在快手上实现看房、买房、装修房、装饰房等一站式服务。10月25日,天眼查信息显示,快手全资控股公司成都快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发生变更,经营范围内新增“房地产经纪”。

除了上述公司,京东、拼多多、搜狐、微博等互联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房产信息平台。

随着互联网公司“房产热”的升温,贝壳线上线下的竞争压力都在增加。在线上,相比巨头的“互联网+平台+ 金融/房地产”模式,贝壳并不具备明显的流量和资金优势,且在配套金融服务上也有欠缺。在线下,虽然贝壳有多年的房产经纪人积累,但是互联网企业显然不会按照常理出牌,在大流量推荐、大力度补贴和返佣的前提下,不排除房产经纪人发生迁移的可能性。

所以未来的厮杀只会更加激烈,那么谁能在这场新一轮的厮杀中脱颖而出?

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认为,未来大概率会形成四足鼎立的格局:互联网企业、传统中介平台、龙头房企系、国资系。这四股势力之间都带有资金、资源优势,不分伯仲。

胡景晖判断,未来会有五到六个大交易平台,包含线上平台、线下门店、经纪人。“传统的平台、互联网资本里面会出来两到三个,房企系可能会出来一到两个,国资系也会有,就看谁跑得更快一点儿。”

这么算下来,未来的几年里贝壳面临的挑战恐更加残酷。

(作者 | 欧锦,编辑 | 贝尔)

b